首页纳西族纳西族风景正文

束河八景之石莲夜读

发布时间:11-11-16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故事的开头似乎很平淡,所不一样的是,那座山叫石莲山,那座庙叫石莲寺,他们就坐落在束河古镇的背面。由于当地的纳西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个民族,尽管石莲寺并不大,也不是纳西族供奉自己民族的神灵的地方,但还是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当地纳西族、汉族群众到这里烧香添灯油,一时间,石莲寺内香火鼎盛,偌大一个寺院,都是络绎不绝的香客,使得石莲寺内香烟缭绕,梵音不绝,寺内灯火辉煌,彻夜不熄。

当地的一些读书人由于家境清白,更舍不得点着油灯彻夜苦读,于是,在夜阑人静后,悄悄带上书本,上石莲山,借着石莲寺内的灯火,与书为伴,与神灵共享灯火,苦苦攻读,直到天亮,才匆匆离去,以免被那些早起的添灯油的香客撞见。

谁知,纸怎么能包得住火,许多读书人家中也并不富裕,他们也纷纷在深夜前往石莲寺,准备熬夜苦读,一路上,只见上山的路上人影摇曳,而且都是些手执书卷的读书人,一时间,石莲寺昼夜都有人头攒动,上山的人接踵摩肩,几乎踏平了石莲寺的门槛。到石莲寺读书,也成为当时石莲寺的一大壮观。在袅袅飘散的香烟中,在徐徐浮动的山风中,在野花香草熏面的雾气中,偶尔有虫鸟低鸣,倦鸟浅唱,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无疑是一种享受。那些埋头苦读的形态;那些摇头晃脑的身影,那些低声的沉吟,那些紧张的冥思苦想……使石莲寺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

于是,在束河的清晨,无论是读书人还是一大早就添完灯油烧好香的香客,在他们回来的路上,都满是满足的表情,添完灯油的人向神灵表达了自己的虔诚与敬畏,而夜读回来的读书人尽管很累,但也得到了精神的充实和愉悦,石莲寺又迎来了热闹而繁忙的一天。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有人说,一座石莲山在冥冥中孕育着某种灵气,于是,束河几乎家家都有读书人,说道吟诗作对的事情,谁站出来都会让人惊愕不已,石莲山也仿佛就是束河的文脉,让束河的文化代代相传。

其实,从整个束河的地脉来看,束河坐西朝东,背风向阳,玉龙大雪山的余脉蜿蜒到村子背后,不仅山奇水秀,而且林壑优美,从白沙古镇的木氏土司发祥地凤凰山到了束河,山势陡然一变,势成祥瑞,气象万千,堪称“丹凤含书之地”,预示着束河文化昌盛,兴旺发达。站在石莲寺居高远望,远至蛇山白塔,耸入云天的文笔峰,俯瞰四野,绿野平畴,沟渠民宅,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蓝天白云下,百鸟飞翔,蟋蟀欢歌,一片大观。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没有人会怀疑束河的山与水所赋予当地纳西人某种独特的灵气与气质,使束河小镇从古到今,人才辈出,俊杰荟粹,文化薪火相传至今。从纳西族第一个在国内读书的大学生,唯一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纳西人陈可轩,到一门诗书画都卓有成就的“和氏三兄弟”和志敏、和志钧、和志坚,再到80年代至90年代初任云南省一届副省长,两届省长的和志强……这不得不说束河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跳动的文化脉搏。

仅仅是束河中心学校那一座和石衡创建中心学校纪念标,就很有来头,在老辈人的口里,为了修建中心学校,在和石衡先生的倡议下,响应者云集而来,自愿地义务投工投劳,组成了一支义务建设学校的志愿大军,他们伐木采石,起房盖屋,甚至在最关键的时刻,有人自愿的捐献出自己的土地用于学校运动场的建设,一个没有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氛围的地方,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壮举的。即使是在今天,你也绝对无法见到,一个村子的群众自发地起来,建设自己的学校,不计个人的得失,善始善终,最终使学校得以建成,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天,束河的读书人已经不用再去石莲山夜读了,但他们仍然爱读书,爱着书中那个他们神往的世界,一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