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文艺正文

藏戏保留面具戏形态的原因

发布时间:12-03-06

戴面具表演本是戏剧早期表演人物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上各种古老戏剧差不多都要经过这一发展阶段,不过随着艺术发展的进程,有的已成历史陈迹,早不复存于后世和现在的艺坛或民间群众的面前,如西方的希腊戏剧。有的虽然保存到今天,但只作为真正的“活化石”,由少数古老面具戏国宝艺人,在研究和文化博物部门很小的范围内一代代传习排演,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早已失去生存发展的青春活力,如日本的能乐戏。有的已进一步向前发展形成了脸谱艺术,把面具造型图案直接画到演员的脸上来塑造人物角色,如我国早期戏曲也是戴面具表演的,称为代面,唐代歌舞剧《兰陵王》就是一出著名的代面戏,但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脸谱艺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脸谱艺术与整个中国民族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和世界美学史上都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我国西藏情况与上述这些古老戏剧都不一样,因为西藏地理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基本上还保留并发展了那种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戏形态,而且还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广大藏区群众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基础。藏戏除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和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熏染,以及间接受到过一些内地戏曲的影响之外,基本上完全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土壤中独立产生、成长和形成的一种戏剧。西藏远古先民们从其高原独特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创造了比较丰富灿烂的苯教文化,后来传人的佛教文化也是借与它的结合才扎下根,所以今天西藏宗教文化、民族民间文艺乃至藏戏艺术,都明显地保存了藏族自古以来独立自创的远古文化传统的遗迹。我国前辈藏学专家李有义1983年在给拉萨藏学讨论会的贺信中说,西藏“正处于亚洲大陆的枢纽上,实际上它形成了亚洲文化的接触和聚会之处,早就有说法认为‘西藏是亚洲三大文化接触的地区’。

这三大文化指的是西方来的中亚文化(包括北方的游牧文化)、南方来的印度文化和东方来的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文化。有无数史实证明这三大文化一浪一浪地传进了青藏高原,滋养和丰富了藏族的文化”。是的,藏戏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是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文化影响,但更多的应该说是受到了佛教文化和印度戏剧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西域文化,甚至间接地受到西方古希腊戏剧文化的影响,从而使藏戏艺术如同产生它的藏民族一样,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具有最大的特殊性。同时,在藏族社会发展历史的中后期、近现代,有一个比较长久的特别封闭时期,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闭关自守性特别强的中世纪神学统治式的封建农奴社会制度,与外界的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少,使西藏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到解放前夕,就社会发展阶段来说。还相当于内地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就是藏剧至今仍然还能保留面具戏艺术状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藏剧之所以发展、形成面具戏的形态,还与它至今基本上一直采取在广场演出的格式有关。在藏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格式可以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坐在远距离的观众对角色人物的直观了解,也有助于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刻画,同时也使剧本、演员和观众这三者在同一时空间内产生出更强的艺术感应效果。

这就是藏戏面具表演获得特殊发展的重要根据。面具形象突出,集中概括的象征夸张。性格鲜明,在没有化妆条件的情况下,不失为人物作戏剧造型的一种大胆创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虽然从整个藏戏表演艺术看,它也已经在突破面具戏的局限而开始向前发展,如男女年轻主角不戴面具表演,代之以简单化妆;王后或男女主角人物的母亲所戴的面具很小,斜戴于领头的一角,完全是象征性的;还有像温巴大面具,不管是蓝面具的,还是白面具的,演唱或舞蹈时,都把面具推到头上顶着,露出脸来表演。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物角色和所有动物角色,都是戴面具表演的,加上穿插进藏戏的民间艺术表演和宗教艺术表演也有许多面具Z同时各种角色戴面具表演的技艺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而且渗透、积淀了藏族的欣赏趣味和艺术审美法则,所以戴面具表演,在今天仍然是藏戏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藏族演剧体系一大显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