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文艺正文

原始祭祀面具

发布时间:12-03-06

第一类是原始祭祀面具,主要指由俗人群众为部分僧众参与进行的、更多的是属于原始巫教和苯教的一种民间驱摊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比如。

1、米林县东多村由嘎莫寺祭祀形成的嘎巴鼓舞中的男女木刻面具,扮演者均为男子,十六人戴男性面具,分东、南、西、北四组,每组四人,作坚打、平打或插人腰间等多种鼓舞表演;戴女性面具的人数不限,穿女装,尖顶帽子上还插有五面或四面三角小旗。

2、林芝县林芝村米那羌姆中波梗神侍面具。这种米那羌姆与寺院跳神完全无关,是为驱邪迎祥引回村宝而举行的民间祭祀活动,其中的波梗是男性神侍,他的出现和舞蹈表示欢庆、吉祥和幸福。面具是静善慈颜相,头上也插有一种软杆的四角旗子。

3、后藏昂仁县抗灾滩仪吉达吉姆面具。这种民间祭祀在遭到雹灾以后,才能去外地挨村挨户作募捐性演出,表演回来须把演出用的部分面具、服装、道具等烧掉,演员还要请喇嘛念经消晦。人物有吉(父亲)和四个苟巴(父亲的兄弟们),他们均戴黑色的皮毛面具,头戴纸做的尖顶高帽子。吉姆(母亲)戴的是平板式绿色小面具,与藏戏中的母亲面具相同。

4、措纳县勒布和墨脱县德兴的门巴族祭祀戏剧《阿拉卡教父子》中的面具。有反映猪、牛诞生祀求土地供养时的猪头、牛头面具,有反映猎人进地狱受审时的骷髅面具、阎王青面撩牙面具、两位阎王侍佣的美女面具和虎、熊、狮、蛇、猪、牛、鹏等各种精怪面具。面具均为木质雕刻的,工艺比较粗陋。

5、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珞渝地区珞巴族的祭祀面具。珞巴族有一种对氏族祖先图腾进行的祭祖叫扭波仁,“扭波”是虎的讳称,“仁”有送还之意。相传尼英、尼略两姐妹寻找配偶,妹尼略与刀子变成的青年结为夫妻。姐尼英与老虎结为伴侣,其后代即为巴得(老虎)氏族。故而他们把虎尊称为哥哥、叔叔或爷爷。有谁无意打死了老虎,就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扭波仁。仪式开始,先给猎老虎者戴上一个竹子编的虎头,经巫师纽布杀鸡看肝卜出祭祀天数和日子,然后由纽布从猎者身上取一件东西,作为虎魂的依附物,带领氏族男性成员,在舞刀、跳跃、呐喊声中将此依附物即死虎灵魂送到山上,交由乌佑山神管理,并以牛、羊、猪等动物的肉、内脏作为供献山神的祭品。猎虎者戴的面具,就是竹子编制成的虎头。在珞巴族中,纽布被尊称为布乃,即母亲之意,反映了珞巴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