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瑶族瑶族文化正文

瑶族的道德风尚

发布时间:13-12-30

瑶族尚有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守信义、重诺言,热情好客,忠厚诚实,非已之物莫取,以及路不拾遗的风气,已积习成为良好的传统道德。

尊敬老人

“深山看大树,瑶族看老人”,老人在社会上极受尊重。排瑶社会的“瑶老制”,即是人们推举社会上有威望有经验的老人出面主持排瑶事务。凡“公”字辈的老人,一经民间信仰仪式“挨担堂”后,不论其实际工作能力及家境贫富如何,都有机会当选为天花板长公或头目公,成为“瑶老制”中的一员。过山瑶虽然没有排瑶那样的瑶老制社会组织,但瑶老议事习俗却是共同的,寨内公共事务由长者“话事人”商议决定,发生纠纷请“话事人”出面调解,结婚、收养继子、山林、土地、房屋买卖、典当、租赁,皆请“话事人”当介中人。

节日喜庆宴席,必请老人坐上座,好酒好菜必先夹给老人品尝等等。年青人在路上遇着老人,让路、帮挑东西更是常事。

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在瑶族中蔚然成风。如猎获的野兽不论男女老幼见者有份,凡举办婚丧喜庆或建房乔迁,亲朋好友都会主动相帮,若资金、材料不足,可求助于亲朋好友。这种借贷不付利息,亦无须规定还期,只要其家境为宽裕,必会自动偿还。一般借物还物,若到下代也无力支付时,‘债主“也不会登门索取,援助者一经应允,不论困难多大,必承诺做到。平时诸如插秧、割稻、烧荒、放木等农活,单家独户劳动力少者,只要有求则必应之,互相换工支持,不计较报酬。公众事务,如架桥、修路、修水利等,全村男女老少齐齐出动,毫不推辞。这种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

诚实好客

瑶族人讲信义,守承诺,事无巨细,凡作过承诺的事说一不二,从不反悔。即使是“搞是非”、“食人命”等械斗,一经老人们调解,双方同意协议,饮过和解酒,就不计前仇,双方和好如初。瑶族出外赶集或远道耕作,中途在路边人家家里要求生火做饭,尽管互不相识,只要讲明来日奉还,主人便允许入内打米做饭。居住相邻的汉族兄弟已知瑶人的秉性,想念他们不会食言,一般都乐意帮助。

瑶家有客至,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汉族客人,或是政府工作人员,一但到家便热情相待,以好酒菜款待。不少汉族兄弟与瑶胞“打同年”,“挨伙记”,亲如兄弟姐妹,有难相帮,有苦同当,有福同享,这种关系甚至可以延续到下一代。

路不拾遗

瑶山流传着:“物各有主,非已物莫取”,“不是自家财,莫进自家袋”的俗语,视小偷小摸为败坏门风之事并加以处置,故偷盗行为较少发生。

人们将家禽、牲畜、谷物、柴火圈置在村头的草棚、谷仓不必上锁,亦不用担心被人偷走。平时上山劳动或出门赶集,将衣物、饭包等物品放在路旁或挂在树枝上,或偶然在山上发现磨菇,野蜂蜜,只要系上一草结作为标志,别人便知不会取走。习称“号标”。“号标”是瑶人认物记事的一种特有方式,只要在物品上打上草结,或插上树枝、压块石头作为标记,表示物已有主,他人便不再问津。人们坚守非已之物莫取的信条,坦然处世。在瑶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德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