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家民间传说中,“初作衣”者叫“媚”。媚所处的时代为洪水淹天后人类再次繁衍。媚用何物“织”衣?“织”成何种式样?不得而知。沈从文从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给予了佐证:“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衣服的阶段。”。其实,“手编织物做衣服”,至今还在土家生活中保存着,这便是“茅古斯”表演中的“茅古斯服”。其服多以棕叶、棕片、稻草编结。每服由五块组成:一块扎在腰间成裙状;一块围肋下,前遮胸,后盖背;两块搭在左右肩上;一块作头套以蒙面。头套上扎有二至五辫,象征犄角。土家地区随处可见棕树,其叶及棕毛柔韧、保温、防潮、耐腐,是做衣的上等材料,至今土家人还用棕做蓑衣、草鞋、床垫。在湖北枝城“城背溪遗址”中,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乃至远古时期已有稻谷,土家先民利用稻秆编织衣物已成可能。
在“城背溪遗址”中,还发现了陶纺轮,代表了原始纺织的存在。服饰材料由天然赐予上升到了人工加工。“土着居民”留给我们的纺织品,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7年在慈利县城关镇石板、零溪两村发掘清理出的战国、西汉墓中出土的丝织品。
远古土家先民的服装式样是怎样的?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在永定城区西北郊三角坪武陵大学工地发掘清理的西汉墓中,出土一铜质跪式男俑,男俑头戴编织帽,上身裸露,见两乳,下身着裙,左肋佩长刀,佩带挎右肩,刀长8厘米、宽0.6厘米,前端带锋,后端环手衔短把。有学者将其称为“三烛青铜烛台西南蛮夷铸像”。“头戴编织帽”、“下身着裙”、“左肋佩长刀,佩带挎右肩”,这是远古土家先民服饰的缩写。
发式又是怎样?1981年,在永定区出土錞于2件,盘上刻铸有手心纹、椎结人头纹、鱼纹、梭子形窃曲纹、船形纹等,学者认为这是巴人遗物。可见土家先民在战国时期的发式为“椎结”。
在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众多的玉佩、琉璃器、滑石器耳环、铜带钩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土家先民佩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