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人物民族表演家正文

新疆优秀表演艺术家阿不都克力木

发布时间:11-11-22

阿不都克力木?阿布力孜,男,维吾尔族,1970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二级演员,现任天山电影制片厂策划部演员。

阿不都克力木同志于1991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同年在天山电影制片厂参加工作,担任过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影视演员、副导演、制片等工作。在校学习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专业过硬,各方面表现突出,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并连续4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参加工作后,他刻苦钻研业务,用很短的时间就胜任了自己的工作,担任主创译制了多部深受少数民族观众喜爱的影片,逐渐成为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工作的骨干力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探索其他艺术形式,潜心影视和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经过十余年的磨砺,终于在他所热爱的影视和小品表演方面取得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影视小品表演艺术家,并获得多个奖项: 1999年参与演出的电影《阿娜的生日》获公安部第三届金盾文化工程“金盾影视奖”;2003年参与演出并担任副导演的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三等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6年8月参与演出的电影《吐鲁番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电影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和第二届“天山文艺奖”作品奖;2008年7月参与演出的电影《买买提的2008》获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体育题材创作奖”、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农村题材电影展“金鹿奖”---“最受群众欢迎影片奖”和第四届越南河内国际体育影视节电影“一等奖”;由他担任译制导演及主要配音演员的译制片《我的1919》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最佳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奖和“天桥奖”优秀译制片奖;此外,他还多次被天山电影制片厂评为“先进个人”和“译制工作突出贡献者”。

在众人眼中,阿不都克力木无疑是幸运的,可是这些骄人成绩取得的背后总是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爱迪生曾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在阿不都克力木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阿不都克力木从小生长在新疆喀什市,众所周知,这里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表现最为浓厚、维吾尔族民俗色彩最生动、最典型的地区。他的父亲阿布力孜?肉孜也是一位优秀的民间幽默大师,在他的熏陶下,阿不都克力木从小就有很高的幽默天分,尤其在维吾尔语运用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这为他以后在少数民族语小品表演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在上中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艺术团,表演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打手鼓、跳舞等,因此那时候的同学们都亲切的称他为“鼓手”和“表演唱艺术家”。他的天分不仅是天生的,更有学校、老师的培养,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阿不都克力木还始终坚持从日常的生活中吸取每一点、每一滴的艺术精华,无论是市井百姓、摊贩商人,还是身边的每一个人,他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艺术表演所需的东西。

阿不都克力木在表演时的精神状态与别人有很大不同,在表演过程中,他的眉毛、眼睛、面部表情、语言动作都与他所塑造的角色特点十分契合,充满了幽默感染力,他在台上的表演很自然,非常忘我的投入到角色当中,让台下的观众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不仅如此,阿不都克力木能很好的利用维吾尔族名言名句,几乎每个小品中都有五、六句这样的话语,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与他的小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小品的趣味性,而且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当代社会。

迄今为止,阿不都克力木已自编自导自演小品80余部,成为了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知名度极高的优秀小品演员,他每年都要参加60至80余场小品演出,极大的丰富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2005年至2008年阿不都克力木连续4年举办了4场个人小品作品专场晚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阿不都克力木还十分注意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提携,他给许多青年演员创作过小品剧本,在合作演出中还主动把出彩的戏、台词留给年轻人,买买提江、铁木尔汗等许多青年演员通过和他合作演出小品而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并开始逐渐在各种演出中崭露头角。他对维吾尔族小品艺术发展的贡献突出,是人民群众真正喜爱的艺术家。

从一名幕后的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到如今妇孺皆知的影视、小品表演艺术家,阿不都克力木成功了,但他却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喜欢他的观众。每次参加摄制组,在拍摄间隙,其他演员都去休息了,他却要给从各个乡村专程赶来拍摄地看望他的观众表演小品、签名、合影,有人问他:又没出场费,不累吗?他却说: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作品就是创作给他们看的,我离不开观众。观众喜欢是阿不都克力木不断坚持创作的动力,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他始终以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迎接艺术生涯的每一次机遇,除了对于维吾尔语小品的突出贡献外,阿不都克力木也积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不断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进行探索,并且发表了一些很有深度的艺术论文,如《关于艺术圈人员的专业意识》以及《配音要遵循语言条件》等,这些论文对于新疆艺术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正是由于阿不都克力木的不断努力,才为他能够施展才华、实现梦想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可以说,艺术是阿不都克力木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犹如一只凌空高飞的雄鹰,怀着对少数民族语言艺术不懈的追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表演艺术的深厚土壤中默默耕耘。

阿不都克力木同志坚决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并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和公益事业。他深知,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他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因此在担任天山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影视演员、副导演、制片等工作期间,他参与了许多讴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美好生活,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的主旋律影视剧的译制和拍摄工作。他在《木卡姆往事》、《新疆古丽》、《大河》等多部影视剧拍摄中担任角色和制片,在一些需要商榷的有关民风民俗等问题上,他积极为厂里建言献策,立足少数民族本土,为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出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做出了积极努力。阿不都克力木还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时刻把尽力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在新疆农业大学举办的与木卡姆艺术团的演出中,阿不都克力木把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给了在校的困难大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减轻他们生活上的负担;电视连续剧《木卡姆往事》在莎车拍摄期间,他向当地的恰尔巴格小学学生赠送学习用品; 2007年为“新疆妈妈”互助协会捐款1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除了带头在厂内捐款外,还在新疆电影人“爱心行动”活动中捐款,帮助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只有奉献与爱心才能谱写人生最美好的篇章。阿不都克力木用自己充满魅力的人格、朴实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谱写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