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新闻正文

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13-07-30

昆明金殿公园后山哈马者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悄然掩映在盛夏的满目苍翠之间。一批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聚集,让这个美丽村庄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得益彰,而传习馆也正在逐步形成一种系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将我省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昆明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于2007年由盘龙区文产办、昆明合虚文化传播公司组建,是昆明地区较早成立的综合性最强、影响力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传习机构,创办人王仲德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旨在传习民族民间文化,挽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工艺。多年来,传习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市场平台,对民间艺人进行宣传包装,形成团队力量,吸纳了近60位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成员汇集到传习馆中担任教师,迄今已培训6000多人次,其中残障人士1000余人次。

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负责人说,传习馆以政府引导扶持、公司运作、艺术家操作、农户制作的“公司+艺术家+农户”模式,既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培养了传承人,还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传习馆已成立了土陶、乌铜走银、滇派风筝、烙画、木刻、面塑、刺绣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工作室,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加大研发、生产力度,并用一个较为完备的机构来组织、策划、运作、营销,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实体。为了能“自我造血”,传习馆现已在附近村寨建立了两个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以“良图”为商标品牌的民族工艺美术产品玲琅满目,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

有关专家认为,传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能仅靠“静态保护”,只有得到市场接受和认可,解决好这些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一方特色民间工艺,传习馆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