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戏剧
清初,宫廷内节庆的表演主要是歌舞。后来由于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有了发展, 宫廷戏剧也有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花样繁多,有连台本戏、单出戏、小戏花唱、大本戏等。如喜庆时演的戏称“法官雅奏”,上元节前后演的戏称“升平宝筏”等等。宫廷内还专 设掌管演戏的机构,初称升平署,后称南府。皇宫中以及皇帝行宫都建有戏台。除传统戏外,还有帝王神仙戏。宫廷演戏规模都极为盛大。
民间戏剧
清朝民间演戏之风最盛,戏园十分多。剧种最初多为昆腔和弋阳腔,乾隆后期产生京剧,曲艺形 式十分多样。出现了大批的满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尤其是京剧中,较著名的剧作家有永恩、唐英 、存韫斋,汪笑侬等等,以唐英、汪笑侬的成就为最大。
汪笑侬(1858—1918),原名德克金,又名舜、舜人,字润田,号仰天,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晚清 的戏剧改革家和表演艺术家。他编写了大量剧本,如《党人碑》、《哭祖庙》、《桃花扇》、《骂毛 延寿》等等。他以京剧为武器,抨击时弊,敢于创新,作品具有强烈鲜明的思想性。在唱功、道白方 面他更是独树一帜,形成“汪派”。
此外著名的满族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有金少山、奚啸伯、杨小楼、程砚秋等。
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御霜。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 剧“四大名旦”。其唱腔婉转起伏、幽默诙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他创办了中华 戏曲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京剧艺术人才。
在粤剧、秧歌剧、话剧中的满族表演艺术家也十分多,如郎筠玉、文彬彬、英若成、关松军等等 。
满族在说唱文学曲艺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曲艺形式有八角鼓、牌子曲和子 弟书。八角鼓在清初时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后来传入北京等地,在八旗子弟中间盛行。其形式为 击鼓演唱,并伴有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子弟书作为曲艺是一种没有道白的演 唱文学,分东城调(又称东韵)和西城调(又称西韵)。从晚清至民国年间,北京等地流行的曲艺形式有 单弦、大鼓、评书、相声、莲花落等。在这一行中后来还涌现出许多满族曲艺表演家,如越星垣、双 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堃、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 在艺术表演上,这些曲艺家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备受赞誉,并对后世艺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