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建筑建筑文化正文

元明清时期的壮族民居

发布时间:11-11-22

元明清时的壮族多住在坝子滨河地带或河谷临水地带。如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说:“沙兔(仲家),置业不喜依崖附谷,择沃腴之地始家焉。”即便是居住在一些略为陡峭的地区亦必须临水。康熙《师宗州志》说:“沙人,择危坡绝壁处下临水乃居”。也有少部分居住在高山深箐,光绪《普洱府志》卷四十六载“沙人多在高山深箐”。为了节约耕地,住屋一般不在平地,傍山而成。民国《广南县志稿本》对侬人村寨的叙述大致可代表当时壮族村寨的状况。其文曰:“侬人所居之村,其屋不用土基,不用砖甓。各家以树枝为界,插之如墙。其路屈曲往复,或宽或窄,或高或低,傍山势而成,不复辟之坦直。因其所居无商人,无买卖,故不须整齐道路。虽有市集不集于村内,而集于野外;壮族人喜楼居,大约明代还住竹楼。明天启《滇志》卷四记载:"木铁南历那安、那堵、者图,大者马有高山深林,四亭至广南府,夷汉杂处,可千余舍,居民皆楼居,以竹为椽柱,覆以松皮,去地三四尺,人居其上,畜溷于下。明代的竹楼以竹为椽柱,顶盖松树皮,或茅草或以松木片代瓦。大约至清初部分壮族改变了屋顶上的建筑材料。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开化府)覆屋旧用苫片,多致火灾,近则易以瓦者十五六矣;这种苫片质地为草,因易燃烧,酿成火灾,改用瓦片。清康熙以后的地方志中记载壮族各支系”所居加木为楼“。这说明清代中期以后壮族地区建房屋的主材料由竹变为木,即以木为椽柱,楼板亦以木料为主,但干栏之上下结构仍示改变。康熙《师宗州志》说:沙人有黑白二种,所居架木为楼,四垂檐瓦,男妇共处一室,祖堂厨灶卧处备焉,牛宫豕栅鸡埘羊圈马厩俱列楼下。夏冶源作诗对干栏进行一番描写,其一曰:片椽风雨巢居氏,酋长依稀大可汗豕栅牛宫同马厩,一楼高下作营盘。另一首是:"本非仙子好楼居,高厂檐牙四角虚。壁立家徒何所有,鸡栖豚栅喜同;人居楼上、畜关楼下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近代部分壮族人中。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本册载:夷人所居,建筑异于汉人。其屋多为楼房,楼矮,楼置正中。人居楼上,牛马关楼下。"居住在高山深箐之部分壮族,因气候条件之变化,住“干栏”不能避寒,多住掌房。这种房屋四周用土夯成,顶用泥封。住在路南之土僚其"屋庐与棘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