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白族白族文艺正文

吹吹腔

发布时间:11-11-02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白族传统的戏剧,流行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 族聚居县。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白族戏剧家 杨明1961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随明初屯垦军民带来,并在大理地区生根开花得到发扬。

吹吹腔的唱腔现公认的有十多种。按行当分,有生、旦、净、丑四种。按角色的类型和情感来分,则有平腔、丑角腔、一字腔、高腔、二簧腔、大哭腔等种。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大都不分板眼。唱完一句 或四句后用唢呐伴奏。唱词一半以上用白话语演唱。唢呐有独立的曲牌20多种。

在表演程式上,演员注意“四功”、“五法”。唱功,丑角用小嗓,生角用本嗓,净角用粗嗓,旦角用假嗓。

吹吹腔戏的行头,一般都用蟒、靠、褶子等服装和盔头、纱帽、五绺须、杂白须等道具。财力有限的戏班,也偶借用白族服装代用的。

脸谱与汉族古典戏曲脸谱相类。色彩中,以黑、白、蓝、紫等主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稍晚些使用。

新中国建国前,吹吹腔濒于灭亡。1949年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与老艺人合作,搜集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也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

上一篇:白族的曲艺 下一篇: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