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文艺正文

宗教祭祀面具

发布时间:12-03-06

第三类是宗教祭祀面具,主要指藏传佛教的寺院摊跳神面具和寺院中悬挂的或被镇压的供奉面具。西藏的跳神面具异常丰富多彩。首先各个藏传佛教的派别不同,其跳神仪式、舞蹈、祭祀的神抵及其面具,也都形成各自的风格特色。同时在一个教派的跳神面具中,又有神佛、仙巫、鬼怪和动物精灵等几个系统。

1、苯教跳神面具。苯教主要祭祖的是西藏本地区的神抵。这些神抵被莲花生收伏后,成为佛教神系中一种处于较为底层的护法神。其中有骷髅神,他是守护墓地或天台,或指引道路的吉祥精灵,面具为骷髅相,头是骷髅骨,全身穿红底上缝制白色的骸骨架的鬼衣。还有牦牛神,是佛教密宗神阎魔手下的使者,常与鹿神一起出场舞蹈。他的舞蹈和面具也吸收了吐蕃早期民间的野牛舞特点。牦牛在被家养之前就是野牛。面具以纸浆泥巴脱胎塑制成牦牛头,身穿绸缎制成的神服法衣。安多地区苯教寺庙跳神主角是阿尼玛卿山的山神玛钦波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组成了随行人员,给他伴舞的有野牦牛头、龙头、狮头及大鹏头四个戴动物面具的神。

2、宁玛派跳神的面具。宁玛派祭祀的神主要有来自印度佛教的大黑天(即玛哈噶拉,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湿婆俐本尊神金刚橛。他们的面具为典型的三目威猛愤怒相。还有一位象征人藏传法的印度僧人阿扎勒,面具为棕色或灰黑色,大鼻子,络腮胡子,和蔼善相,脸型明显带有印度人的特征。

3、噶举派跳神的面具。噶举派祭祀的主神是金刚力士,即怖畏金刚护法神。面具为愤怒尊相,蓄威蕴怒,三目圆睁,双眉颦蹙,头发倒竖,发眉髭须呈赤黄色,有如火焰。张口卷舌,龇牙咧嘴。冠为髑髅冠,是密宗的一种骨骼庄严饰品,其意在令人警惕无常,克服死亡的恐怖。虎皮为裙,蛇为胳腋。金刚神在密宗中能摧毁一切烦恼。这种恐怖神的形象,最早来源于被吸收到密宗里的印度教主神湿婆及其妻子的相貌。不丹的上主巴噶举派为祭祀莲花生大师举行的三天节日中第二天,在“九个代表雄强”戴着“饰有五个小骷髅的王冠面具”者的主角舞蹈以后,“在同一天的下午,演出有关米拉日巴及罪恶深重的猎人的著名剧目”。在由西藏传人中亚蒙古地区的种种羌姆中,尤以表现米拉日巴的羌姆最为吸引观众,其主要角色是圣者米拉日巴和猎人贡布多吉,“两人之间的对话言词激烈,唇枪舌剑,与其说是一种宗教说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即兴表演”,“猎手暴露了那个时期社会十的种种罪恶,米拉日巴则对其进行劝戒”。这个节目的人物和动物也都是戴着面具进行表演的。

4、萨迦派跳神的面具。冬季大法会中三个主神面具直径约一米,加以上身骨架就有一层楼房高。平措颇章跳的是黑面怒相护法神,其中有牛、羊、狮、鳄四兽和孔雀舞;卓玛颇章跳的是红面权力护法神,其中新编乐舞《嘎尔萨》就吸收了民间米那羌姆波梗、嫫梗舞,还有财神孜玛尔日和三羊四牛舞蹈及其面具,都有萨迦家神供奉的特殊色彩。桑耶寺后来因为由萨迦派任命的主持掌管,五月在桑耶寺举行的跳神属萨迦派风格,“一般被称为桑耶大灵器,这个舞蹈中的主要人物是桑耶寺独特的护法神则玛日(即财神孜玛尔日——引者注)和一群叫做‘好战的七兄弟神’以及一名女魔。扮演女妖魔的舞蹈者在跳神演出活动期间,连续七天处于神迷状态”。

5、格鲁派跳神的面具。格鲁派主要崇奉密宗神,如阎魔,即地狱之主,最早为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主神。像布达拉宫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的跳神,叫“则古多”,这个舞蹈更确切的叫法是“受到符咒约束的阎王的舞蹈”。阎魔的面具为水牛头形象,头上火焰长角,呈三国威猛愤怒相。还有吉祥天女,最早为婆罗门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被佛教吸收后成为密宗护法天神,面具为蓝色三目愤怒相,口中利齿间还衔一死尸。她有狮面和龙头的两个女神侍,护卫她的还有长寿五姐妹仙女和十二位女神,“她们是当地土著西藏人信仰的十二位护法神,亦即最重要的神灵”,就是十二丹玛地母。六大格鲁派宗主寺之一的扎什伦布寺跳神中,还穿插有巴吾、巴嫫的表演。他们本是天界男女勇士,面具也是长眉阔耳饰有耳环的静善神相,但他们贯穿于节目之间作带有世

宗教面具中有一种悬挂或被捆锁于密宗神殿墙上或梁柱上的供奉面具,有各类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及其侍从、随奴和被收伏的女鬼等。各类各系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抵面具与跳神面具基本一致。供奉面具中有特色的是那些神侍、随奴和女鬼的面具。如供奉于拉萨色拉寺的神侍杰波娘热介青,供奉于萨迦寺的解钦雄丹,他们生前为博学多才的高僧学者。面具造型较为写实,红脸黑须,头戴黄色僧帽,眉间还有一个慧眼。随奴一般为冤魂厉鬼之列,面具造型则比较夸张,形象也很丑陋,如有名的随奴叫则马尔,原是西康人,因为在朝佛路上被匪盗所杀,其冤魂不散而被神收伏为奴,因他一眼被挖,故而面具只竖塑一眼。女鬼面具,是根据一批被认为是妖魔的妇女的形象塑造的泥制面具。这主要指萨迦寺被捆锁于密宗神殿的巴嫫面具。据说五百多年前萨迎法王的一个忠臣被害,法王卜测出是藏东巴塘的堆嫫(魔女)朗嘎卓玛妖术所为,于是派人将她捉住收伏,制成面具,以木架泥草制成身躯,身穿绘有人肠的鬼服,并塑成各种服役动作,置于神殿经堂,还有高僧看守。以后凡发现有堆嫫附身的妇女,如法王高僧在施行降魔召唤和各种焚魔驱邪的法术仪轨时,着魔的妇女会流泪哭泣,痛苦得瘫倒在地上翻滚,并发出像鬼一样恐怖的吼叫,这就是所谓失神或神迷状态。这样的妇女被认为是活着的妖怪,脖上被系以黑带,定为堆嫫。她死后,为不让其鬼魂再到人间残害生灵,特将其塑制成面具和鬼身,拴吊于萨迦北寺顿木党密宗神殿。因第一个女鬼是巴塘人,故将女鬼们统称为巴嫫。这种巴嫫面具多达百种,形态各异,塑制的手法比较写实,多为满面皱纹、丑陋不堪的各类老妪形象。这种女鬼面具也用于萨迦法工上任时的跳神。传说巴嫫身上有女鬼的特殊异味和血络,在面对跳神仪式、高僧法术和焚烧男性生殖器(模型)等巫术时,她在烟雾中会流泪吼叫,捆缚自己,甚至会自己扑向火堆。有意思的是在萨迦巴嫫中,有不少是名门大户家的女性,生前不乏美人,但她们又被认定为吃人勾魂的鬼怪,所以面具既按照生前的俊美形象来塑制大轮廓,而又着重表现她们作为魔鬼作恶时凶残、阴险、丑恶的模样,并在左颊上专门点了一颗大黑痣,作为巴嫫的一种特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