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历史正文

藏戏的起源

发布时间:11-11-04

藏戏作为藏民族古老的戏剧艺术,她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那么她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见解,纵观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藏戏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下列论点:

“其一,所谓藏族土风舞与佛教哲学内容而成哑剧舞蹈说。具有代表性的论点是:“公元八世纪,西藏是藏王赤松德赞执政,他受母亲金城公主的影响,非常信仰佛教,就派人迎请高僧莲花生前来西藏弘扬佛法,并在山南修建了桑耶寺。当寺庙建成,举行落成典礼时,莲花生采用藏族土风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哑剧的舞蹈形式来镇魔酬神。这种仪式流传到现在,仍在寺庙中以跳神的形式保留下来”。

其二,所谓跳神仪式注入佛经故事使之戏剧化说。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到十四世纪,高僧唐东杰布将简单的跳神仪式,穿插情结,注入一些留传在民间的或记载在佛经中的故事内容,使其戏剧化,用来吸引群众,宣扬宗教,受到群众的欢迎,因而广泛流行起来。但到后来,由于一些喇嘛反对公开宣露佛教秘密,因而使当时戏剧化了的跳神仪式,受到了限制。”

其三,所从宗教仪式跳神中分离出来的藏戏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到十七世纪,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他把藏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从宗教仪式的跳神中分离出来。从那时起才有的脚本,演剧的人们也才逐渐从寺庙分化出来,组织成为职业性的藏剧团。据说当时前后藏、山南等地先后组织的藏剧团竟达十二个之多。”

其四,所谓藏戏是“偏重于舞蹈的哑剧”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认为:“......藏戏也应该起源于十四、十五世纪了。然而,从一些早起的记载看来,当初不过是偏重于舞蹈的哑剧(作者原注:后藏萨迦地区有一失传的哑剧《巴空木》。据艺人旺杰叙述,是偏重于舞蹈的哑剧。另外在《萨迦世系》一书里一段记载:“......昆玉王生于犬年(1034年·甲戍)幼聆父兄之教,尽悉之,对新旧秘法意窃向往,时卓地有大庙会,往观焉,白技杂艺之中,有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击鼓,随之而舞,至为奇观......”均可以说明为哑剧阶段。)只是在吸收并表现了文学内容以后,才正式形成以演唱为中心的表演艺术。以现存的壁画材料和史书记载证明(作者原注:见布达拉宫壁画)至迟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时代,藏剧已经具有今天的规模了。

其五,所谓藏戏是歌、舞、剧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说。持这种观点的作者认为:“藏戏,藏语叫‘朗门他’,或称‘阿吉那摩’,是歌、舞、剧相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其六,所谓藏戏是“.......从说唱形式演变成为歌舞化的藏剧”说。”

对于以上的六种关于藏戏起源的观点,西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边多先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藏戏的雏形产生于公元八世纪的白面具藏戏。根据史实记载,白面具藏戏是古代藏人在模仿狩猎时的原始劳动歌舞的基础上,编制一些寻猎等民间故事而形成的。起源很古的藏族古代舞蹈,总是和歌相伴随的,他们绝不是闷声不响的哑剧舞,一面跳舞必须一面唱。公元1388年,西藏的高僧萨加索南坚赞所著的《西藏王统记》中,有关公元779年藏王赤松德赞在建成桑耶寺举行落成典礼的盛况时,栩栩如生地描绘:

“众多的年轻少女,梳妆打扮手挥牛尾,击鼓跳舞纵情歌唱;欢跳野牛、雪狮和虎舞,戏耍龙舞和雪白幼狮舞。喜看那盛装跳起鼓舞的人们啊,向着国王敬献歌和舞。”

迄今,现存的白面具藏戏的艺术形式中,仍然可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当时人们披着各种兽皮,模拟动物的吼叫声,演出一些简单的狩猎等为故事内容的歌舞剧的情景。

八世纪时白面具戏开场祭祀歌舞仪式的表演,正是一种早期较为单一纯正的载歌载舞举行祭礼仪式的活动,亦即所谓傩祭。这种傩祭为以后借助歌舞、念诵、表演等手段塑造神鬼形象表现带有情节性的人物故事,进而演变产生傩戏型戏剧,提供了宗教祭祀与戏剧艺术逐渐结合发展的广阔天地。而早期白面具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表演,正是后来发展了的傩戏型戏剧的雏形,即为一种亚傩戏。所以西藏学者边多凭借他所掌握的藏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深厚根基和直觉,一开始就提出了:“藏戏的雏形——产生于公元八世纪前后的白面具藏戏。”傩戏和亚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其研究意义和重大价值也就在这里。

白面具藏戏作为藏戏的雏形或母体剧种,从她所反映的狩猎仪式的内容、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及其中所用到的一些简单的乐器,都能看出白面具藏戏这种表演艺术最初与民间信仰或者古老的笨教仪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刘志群先生认为白面具藏戏早期为亚傩戏,中期为傩戏,晚期则属于傩戏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白面具戏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朔到藏民族的发祥时期。大致在公元以前若干世纪,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雅隆部落兴起,产生第一个王聂赤赞普。这时时期已经有了比较灿烂的藏族本土原始的笨教文化,从白面具戏主要传统剧目《诺桑法王》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至今任可以看到不少属于笨教祭祀仪式和笨教文化的遗迹。“公元六世纪朗日伦赞时期,鲁提民歌从民间进入宫廷,笨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中,由此产生了人戴着白山羊皮面具做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文成公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服饰礼乐,以传入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本身的民间歌舞,专门训练了十六名美女进行歌舞表演。以后又加进了一种藏族鼓舞,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开始有了一定规范。”到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受其母金城公主的影响,崇尚佛教,邀请印度高僧莲花生来藏弘扬佛教,新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和笨教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羌姆”(伴柏扳︽)。同时在这个时期及其前后,藏族早期民间歌舞、说唱和百艺杂技等也都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开始向带有戏剧性表演的综合艺术发育。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人戴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比较发达。藏王赤松德赞在一次典礼上就学过三次马叫声。而长期以来民间的和宗教的旋律音乐,藏文都记载为“达央”(缠︽拜锤爸邦︽),即马斯音。白面具戏唱腔中,就明显穿插有模仿动物的鸣叫声,特别是马的嘶鸣声。同时从桑耶寺的壁画中看,也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白面具戏开场仪式的场面。从此初步断定,白面具戏的萌芽于吐蕃王朝时期,形成于十三世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九寨沟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