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族藏族历史正文

藏医的食物疗法

发布时间:15-08-11

在藏医学的治疗体系中,饮食疗法或食物疗法受到高度的重视。藏医曾提出:当人患病时,最好是用调理饮食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并注意起居养生,只有当饮食疗法失效之后,才去寻求其他的疗法,如药物治疗。这样重视饮食治疗,也许与吐蕃时期汉族中医的输入有关,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上面这种思想的论述。

藏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及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各种各类的饮料和食物都有重要而明确的规定;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食物可以分为谷物、油脂、肉类、绿叶蔬菜和饮料等几类。

谷物类又分成有芒类和荚类。前者指粮食类作物,而后者指豆类。有芒类包括稻米、小米、荞麦、大麦、小麦、青稞等。这些食物可增加人体的精液,因为谷物是甘味的,也易于消化。例如青稞的性质重而凉,其主要作用是增加体力,也增加污物;大米性轻而凉,可使体内精液增多,隆、赤巴和培根减少,它们可治疗身体的肌肉松弛。骨折患者应多吃小米,但小米有使体内炎症增加的趋势。

荚类也即豆类(包括芝麻类食物),其本性多轻而甘、凉,它具有增加血液、赤巴和脂肪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泄。除去食用之外,还可以用豆粉搽身。芝麻的性寒,具有增加体内精液的作用,用于治疗隆病,还可以壮阳。

油脂类食物的性质属凉、重,其味是甘的,对身体具有滋补作用,对于体弱的老年人、妇女,更有好处,可以多服。酥油是藏胞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人们认为它性凉,使人气色好、精力充沛;但是,年久的陈酥油可使人产生健忘、体力衰减。藏医重视油脂类的食物,这可能与藏族的民族习惯以及髙寒地势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肉类同样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物,所以对肉食的分类很细,共分8类,如穴居、水居、家畜等等,认为所有肉类都属味甘,而性凉、轻而粗,但平原所产动物的肉则性温而重。一般性凉轻粗的肉类用于治疗培根发热病,而性温重的肉类则于治疗胃痛、背痛,疗效较好。凡是死动物的肉均有毒性,不能食用,以免中毒。

蔬菜类食物应区别其生长地区,以定其性质。如生长在干燥地区则蔬菜性温而轻,生长在潮湿地区的蔬菜则性凉而重。前者用于治疗肾病及风湿病;而后者则可治疗发热性疾病。

在饮料等液态饮食中,藏族最为重视奶类和水的治疗作用。牛奶味甘,可使人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但其药性凉而重,可产生培根。奶牛的牛奶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眩晕、咳嗽、口渴、饥饿、尿频等症。山羊奶则药性轻,用于治疗呼吸困难、腹泻及因发热而迫血妄行等出血性疾病。生奶药性重而凉,即挤出的乳有如甘露,营养价值极佳,不过纯奶并不容易消化。

水的治疗作用在藏医中甚受重视。藏医认为以下各种水均能供治疗之用: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海水、森林水等,其中以雨水的质量最好,因为雨水从天而落,在落下过程中,与日光、月光、风接触过,因而是具有活力的饮料,具有提神的作用,轻似甘露。但最好是在开辟的空旷之地,用干净的容器加以收集,其治病的作用最好。浑浊的雨水或掺入杂物,且又不见日光或月光的,其质量不好,不能用来治疗疾病。

凉水可用于治疗酒精中毒、昏迷、恶心、头晕。沸水晾凉后,其性质轻,对赤巴症有效。

藏医认为,酒精可以助消化,有助于消化之火,其药性甘、酸、辛,对失眠症有效,适量的饮酒对体瘦的人有一定益处。陈酒对隆病、培根病有益。但不能饮酒过多,否则等于自饮毒药。藏医也讲究食物相克,认为有不少食物不能同吃,如牛乳与核桃、杏仁,芥子油与磨菇等,如果放在一起共食,就会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