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医药壮医正文

壮医中的毒药

发布时间:14-03-20

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本地出产的毒药制作毒箭,用于狩猎和战争。其所使用的毒药有:焦铜、毒蛇草、毒虺、鸩、鸡母、金药、菌药等。

1、焦铜

晋·张华《博物志》曰:“交州夷名日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镝,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交州俚子是壮族的先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毒箭有三种,岭南夷俚用焦铜作箭镞”。

2、毒蛇草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日:“药箭,化外诸蛮所用,弩虽小弱,而以毒药濡箭锋,中者立死,药以毒蛇草为之”。化外诸蛮,是旧时统治者贬称政令教化所不及的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主要是指壮族。

3、毒虺

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曰:“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南丹地产毒虺,其种不一,人乃合集酝酿以成药,以之傅矢,藏之竹筒。矢镞皆重缩,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桂海虞衡志》曰:“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撞”,“撞”就是今天所说的“壮”:即壮族。“苟中血缕必死”,说明壮族已认识到毒箭致死的原因是毒药必须进入血液,因为箭毒口服是不发生中毒的,就象人们吃被毒箭射死的动物而不中毒一样。

4、鸩

鸩是一种毒鸟.明·邝露《赤雅》曰:“射鸩捕蛇以合百草,练时日,作毒矢,仰射飞走,透肌及骨。百不失一”。《赤雅》是一本记载粤西风物志的书,作者曾在广西生活过。

5、鸡母

明·方喻《南宁府志·物产)曰:“鸡母,涂箭射禽兽立死”。南宁地区历来是壮族聚居区.壮族在制作毒箭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寻找新的毒药,如晋代用来制作毒箭的毒药以焦铜为主,宋代增加了毒蛇草和毒虺,明代又增加了鸩和鸡母,这些都是剧毒药物,中人即死。从其善于制作毒箭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充分说明古代壮族是一个善于使用毒药的民族。壮族的毒箭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引起了医家的高度重视。

晋·葛洪《肘后方》和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均专门列出解岭南俚人毒箭的方药,历代本草书更是收载了许多壮族民间解毒的方法。到过广西的-些官吏在其游记中也记述了壮族的毒箭。甚至有学者指出,产生于战国至汉代的壮族优秀文化遗产--花山崖壁画也有腰间佩箭的人物画像。至今,壮族民间还流传着黑旗军带领群众使用泡过毒药的“飞箭”抗击法军的故事.清代编撰的广西地方志书中仍提到壮族的毒箭。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壮族使用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壮族先民不仅善于使用毒药,而且善于制造毒药。《诸病源候论》记载有岭南俚人制造的五种毒药:(1)不强药。不详何物。(2)蓝药。是用蓝蛇头合成的毒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提到邕州进贡蓝药,说明蓝药确实产自壮族地区。(3)焦铜药。是用焦铜制成的毒药。

6、金药

金药是用生金制成的毒药,生金产自壮族地区。“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生岭南夷獠洞穴山中”。

7、菌药

菌药是用毒菌制成的毒药,其制作过程为“取毒蛇杀之,以草复蛇,汲水洒草,数日菌生,采取为末,入酒毒人”或“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由于当时岭南俚人制造的五种毒药传入中原.并对人们产生了危害,因此《肘后方》和《太平圣惠方》专门列出了解岭南俚人药毒的诸方。

《岭外代答》详细记载有壮族民间烧炼水银的方法:“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子地面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水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咸水银”: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