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医药壮医正文

壮医学药物知识的积累

发布时间:15-09-02

壮族先民聚居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潮湿多雨,溪流河往,高山峻岭,地形复杂,草木繁茂,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个天然的大药库。据1994年调査统计,广西境内的植物、动物、矿物药资源达4623多种;药物资源基源总数雄居全国之首。

在壮族先民的早期医疗活动中,药物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的方曲。《山海经》一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记录有医药的古籍。据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统计,其记载的药物有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2种。从广西发现的成堆的野猪、野羊、陆龟、象、大熊猫、中国熊、蚌壳等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在一个岩洞同一地辰出土,说明当时的土著人与动物接触较多。现在的一些壮族地区仍有生饮动物血的习俗,壮医用药有扶正补虚必用血肉之品的特点,是与此有关的。《山海经》记载的药物以动物药居多,其中大部分壮族地区有出产。壮族先民早期的药物知识积累,尚可从某些文字的训估中窥其一斑。《山海经南山经》:“祝馀,其状如韭而青华(或作桂杀),食之不饥。”“白苕(或作睾苏)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始,食之不饥,可以释穷。”“迷谷,其状如甚而黑理,其,四照,佩之不迷。”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年间,在其收载的365味药中,主产或特产于壮区的菌桂、牡桂、薏苡、丹砂、钟乳石等均被收人。该书中“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等作用的下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这说明在此之甜,壮族先民已在实践中积累了一足的用药经验和知识,并传人汉族地区。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发掘了罗泊湾一号汉墓,标本M1:248出土时内盛植物叶,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是流行于南宁的清热解暑凉茶一王老吉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一味壮医至今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在一号墓椁室淤泥内出土了大批植物种实,经广西大学和广丙植物研究所鉴定,计有:稻、粟、大麻、黄瓜、香瓜、番木瓜、葫芦,橘子、李、梅、青杨梅,橄榄、仁面、萝浮栲、广东含笑、金银花、花椒、姜(保存块根)、羊(保存芋茎和芋头外壳)、纤维状物(可能是木棉)。这些植物中,有不少是药物。说明在此之前,用草药治病在壮族地区已相当普遍。同时出土的尚有杉木木简,宽1至1.5庳米,厚0.3厘米左右,均残断。可释读的有10件。K中标本M1:368,“芭蕉心X”,第四字似“发”。芭蕉又名甘蕉,稽含《南方草木状》言:“甘蕉望之如树……一名芭蕉,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疗饥。”“交广俱有之。”芭蕉心性寒凉,功能清热解毒。因此,此木简可能是记载壮族先民用药经验的.惜不能观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