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称的首次汉译。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读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维吾尔族族名及其含义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结合”“同盟”之义。这一解释的根源来自于14世纪波斯伊利汗国宰相、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编着的史学着作《史集》中写道:维吾尔“这个词是突厥语联合和帮助的意思”。进而拉施特又在该书中讲了一个当时的传说:在塔拉斯和合里----赛兰一带居住着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名叫的卜·牙忽亦。的卜·牙忽亦有四个儿子:合刺汗、斡尔汗、阔儿汗和古儿汗,他们全信佛教。四子之中,合刺汗继承了父亲的汗位。后来合刺汗生了一子,名叫乌古斯。乌古斯长大后信奉了伊斯兰教,并且同他的父亲、叔父们开战。他的父亲战败而死,有的叔父和氏族投降了他,有的叔父和氏族则逃向东方。乌古斯胜利后举行庆典,在庆典上给归服于他的人们赐以“维吾尔”之号,意即“他和我们合并,并协助我们”,后来这一词就成了这些人后裔的族名。?
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这个解释来自于17世纪的史学家阿布勒哈孜·巴哈杜尔汗。他在公元1663年写的着作《突厥世系》中认为“维吾尔”一词的意思是yapishgur(即“依附”或“粘住”)。这一解释也曾被后世维吾尔史学家毛拉·穆莎·莎依然米所引用。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亨利玉尔的着作。此说则从托勒密记载的奥伊哈尔德斯人所处地理方位推测,认为“维吾尔”又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托勒密是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志》一书中的“赛里斯国”中说:“再往南是达姆纳人(Damnai),然后是比阿拉人(Pialai),他们一直分布到奥伊哈尔德斯河畔;其南面是与该河同名的奥伊哈尔德斯(Oikhardais)。”。英国学者亨利玉尔认为奥伊哈尔德斯人是回纥或畏兀儿,奥伊哈尔德斯河为塔里木河。
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远在13—14世纪时即在维吾尔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他们把自己的族源与神话人物乌古斯可汗联系在一起。此传说还流传于突厥语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这一传说以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这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史诗称乌古斯原来是一位极其勇敢、强壮的人物。成人后与神女结婚,生下了坤汗(太阳汗)、爱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阔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个儿子。后来,乌古斯可汗征服许多部落,成为各部落的首领。研究者证明,“维吾尔”和“乌古斯”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概念。
其实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三、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涨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得到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