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正文

白族先民历史

发布时间:13-10-12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大致与战国相当时期白族第一个王国——白国(亦称白子国)形成,从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对外商贸交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

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昆明、东(西)洱河蛮、渠敛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等诸部先后臣服 白子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白国势微,白王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之诏主蒙细奴逻。公元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在其舅舅爨判的支持下,与滇东乌蛮三十七部盟誓,进军滇西建立大理国,历500多年。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元朝在原大理国境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段氏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白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白族先民就开辟了一条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发现,“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

历代帝王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上,张骞居然发现了大量独产于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白族马帮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这条中国最古老的道路使云南成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前沿。印度洋的海风从此吹入红色高原,驮着蜀布、丝绸和漆器的马队从蜀地出发越过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窃出商贾,无所不通”。

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以及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白族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洱海地区。大理三月街形成于1000多年前,商贸盛况在古籍中均有记载。白族马帮通过不断的发展与整合,到清末民初,逐步形成了叱咤东南亚的“迤西三大商帮”,喜洲商帮、腾冲商帮、鹤庆商帮。另外,白族马帮沿着横断山脉一直往北,将云南的茶叶运到北方的青藏高原,与藏族人民进行茶马互市,这便是神秘绝险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开通,加强了云南各族人民与藏区的往来,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大理当时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仅是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而且也是古代我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商贸交流的重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