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仪(1897.2.16—1972.3.16),字一如。西夏皇族后裔,青海乐都县人。民间历史学家、西夏史学家。李鸿仪先生自1915年起,在课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谱》。后又研究西夏史,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1965年社教,因写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残酷斗争。家中万卷藏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1972年3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李鸿仪先生自幼即对祖先历史发生兴趣,他说:“仪八九岁时,见族中长者,聚谈先世事迹,窃喜我祖我宗,功业声闻,非特传之口碑,即昭耀典册者,莫不家传而户晓。”(《新修六门家谱自序》,1927年)在高小读书时,尤对史学殊感兴趣。除通读《资治通鉴》外,即对家藏《李氏六门家谱》开始进行研究。据《海东李氏家谱》(1923年)李承襄序中称:“余早识宝亭族兄,为人光明磊落,富有胆识,承先伯得志嗣。舍侄鸿仪者是其子也。性嗜学,从明师,亲益友,卒乃出其所学,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为己任,今乃纂叙谱牒,阅时八载。其报本之心,非诚至极,岂能若是哉!”则知李鸿仪先生于1915年在高小读书时,已开始研究家谱。1916年高小毕业后,充大湾塘小学教员,又得到王学尹先生纂修的《李氏家乘》,成为李鸿仪先生研究家谱的基本材料。李鸿仪先生在《李氏家乘》的“说明”中写到:民国丙辰冬(1916年)仪毕业于碾伯高小校,昱年受族祖兰谷老师命及族叔润之督学聘,充大湾塘国民学校教员,开校之三月与族中人不论尊卑,有见面相识之谊,时有吾六门高祖父贡生荫武者频来学校,谈祖先历史,因执此稿本授予,并命之曰:“祖先事迹,备录在内,宜牢守之,永作后世修谱嚆矢。”为了进一步展开家谱的研究,从此,李鸿仪先生已注意收集史料。1919年李鸿仪先生考入甘肃第一师范,因先生品学兼优,且长于史学,在李氏家族中,声誉远播,得到当时东府最后一位土司李承襄的赏识。寒暑假回家,来往步行,途经民和县上川口,常往土司公署。翻阅土司官谱(今藏民和县档案馆),为祖先开拓青海事迹所感动。但同时又不可解的是堂堂土司官谱,竟然将拓跋思恭叙为晋王李克用的后裔,闹出张冠李戴的大笑话,关于此段实情,在李鸿仪先生二十年后写的《西夏李氏世谱序》(1937年)中有详细记述。今录如下:“民国庚申春(1920年),余于甘肃第一师范肆业,时有翰林筱梧张林炎夫子,金城人也,负授经史之责,尤以长于史学称。因捧谱牒,乞之为序,翻阅毕,夫子以世系错讹不确辞,余亦为之甚惑焉。及暑假旋里,道经享堂,亲谒祖墓,详录碑铭。始知族谱之载晋王者,不免以讹传讹矣。于是远搜近采,广为裒集,详阅魏书本纪,隋唐各书党项传,五代史李仁福传,宋、辽、金各史夏国传,元史李恒、李察汗传,明史李英传与甘肃新通志西宁李土司李百户等土族志。并参看家存西宁卫右千户所、世袭镇抚、世袭百户、世袭千户、前千户所世袭镇抚各亲供号纸,旁及稗官野史之记载,各门重修之家谱,经十余寒暑之考究。列为图考,编成西夏李氏世谱。凡各史乘确凿者原录之,世系错讹者订正之,原谱残缺者补充之,世系中断者完善之。使我族族谱,灿然详备,以免今后历史家之讥诮,后之起者,览图考,阅世谱,知我罪我,亦听之而已。”李鸿仪先生为恢复李氏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发扬光大祖先立功创业的精神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