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民俗村是霞浦县畲族主要聚居村,西连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距县城49公里,全村共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97%,由5个自然村组成,以钟、雷、蓝三姓为主。2004年宁德市政府命名霞浦县白露坑村为首批“畲族文化重点村”,2005年白露坑村半月里龙溪宫、雷世儒大厝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这个村子和别的村庄没啥两样。当你走近它时,就会发现这个小村落的砖砖瓦瓦,一本百多年的手抄本,一个清新古朴的青花瓷瓮,一台老式的织布机,一顶鲜艳如昨的凤冠,还有那把做工精细的龙头杖,都留住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脚印,注入了畲民族文化深深的内涵。
其中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至今乃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占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古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且存文物颇丰。村内山青水秀,山石多姿,林壑幽深,名胜古迹贯若串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丰富独特,建于宋朝的“永庆寺”,清代的古宅,三百多年的古井,乾隆年间栽种的五株大榕树,有形状酷似金鸡笼的奇石。白露坑村在六十二年中出了五位秀才,更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故里,村内现存有畲族民歌手抄本,雷世儒大厝、龙溪宫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和大量畲族文物。白露坑村古代建筑共有3000平方米,修建于道光年间的雷世儒大厝,历时三年耗费银元80担,大小房间38间,柱子126根,占地1300平方米,还有清代古建筑雷氏祠堂及龙溪宫,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宅和嵌入畲族文化内涵的牌匾、楹联、雕梁画栋,把建筑、绘画、雕刻、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宅、祠、宫内文物甚多,琴桌、橱柜、碗筷箸笼等生活用品,衣冠首饰,文书武具,清代字画牌匾,在闽东畲村也是唯一的。
白露坑的畲民是明万历年初(1580年)至康熙22年分别从外地迁徙而入的。农耕之余,雷氏子弟崇尚识字习武,好学之风代代相沿。清末,白露坑有私塾三所,在闽东畲村首屈一指。仅半月里一个自然村在道光三年(182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62年间,就出了五个文武秀才。在畲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歌王钟学吉就是白露坑人。清末出生的他,一生编写了大量诗歌,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被视作畲族“祖公歌”,小说歌《钟良弼》在畲民族民间文学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民间传言:“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至今,白露坑还保存大量钟学吉创作的民歌手抄本。《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里还收入了他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