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有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
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有思恩县12其相邻的天河建县境内,就有伶、僚、仫佬、水、佯、俍、侗等。
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着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今毛南族和壮、侗、仫佬、水等族可属壮侗语族,有语言和生活习俗上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证明他们有同源的关系。如毛南族居住的“干拦”与古代“蛮僚”楼居的形成相同。
在清代《庆运府志》中列举的僚语的12个词汇中,竟有6个词汇与毛南族的音、义完全相同。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毛南族源了”蛮僚“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