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库是怒江边的一个边陲重镇,属泸水县,是怒江州政府所在地。如今泸水县城也从山上的鲁章镇搬下来,作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然是热闹和与其它地方一样的城市繁华,只是规模小一点。
怒江峡谷山高坡陡,少有平地,城市由怒江两岸依山而建。过去的六库,只是怒江东岸山腰上的一个小村子,现在称老六库村。明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土司,建盖了衙门府。
我从《泸水县志》上看到这个建筑群被称为怒江建筑的精华和楷模,于是我去到老六库村寻访。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末年,有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四衙门和五衙门,成三坊一照壁庭院式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据说当初衙门中建有地道,连接地下溶洞,可直达怒江边。后被烧毁,民国年间重建。
现在仅存的一个四合院是过去的三衙门,成了学校的学生宿舍,除了院中残遗的几块石刻,已无发回想当年土司的辉煌,只是木板的墙壁上,还残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见证了毁坏的那个年代。
六库段氏土司统治怒江有500多年历史。段氏祖籍为甘肃武威郡人氏,始祖段俭魏,唐时左蒙氏有功,世为南诏蒙氏将,六传至段思平,官居通海节度使。后曾联合三十七蛮部,讨平杨干贞,建立大理国。元末明初,其后裔段保背元投明。洪武十六年,随明将沐英征大理。因平定佛光寨(今洱源凤羽)普颜笃叛乱有功,封授云龙土知州职。段保第十一代孙段嘉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承上宪曾授六库土巡抚之职。分防六库后,其侄段绚于永历元年顶袭叔职。永历二年(1684年)因茶山长官司故地发生判乱,率兵收服片马,得地300余里。段保之第十六世孙段复健于清乾隆初袭父职,因镇压称杆傈傈族弄更扒起义“有功”授六库世袭上千总职。段保之二十二世孙段承经(为老土司段浩之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袭父职,直至解放,为六库末代土司,在职十六年,1977年病故。
段承经作为封建领主边疆民族上层人士,在1942年日军从缅甸入侵滇西,危及怒江之时,团结边民,支援抗日守土安民。其时,成立“临时接待站”收容自缅甸溃退的远征军和难民,并毁家纡难筹建抗日支队,成立“军民联合办事处”开发积谷支援抗日军队固守怒江东岸。解放后,自觉放弃土司特权将自己剩下的骡马和财产交给人民,曾担任泸水县副县长。
怒江州除六库土司外还有老窝土司、登埂土司、鲁掌土司、卯照土司以及澜沧江边的兔峨土司。土司衙署大部分已毁,仅存房屋建设的有位于泸水县老窝乡政府西1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老窝土司衙署。
土司制在兰坪产生于元代。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发起开拓怒江,建立殖边委员会,委任任宗熙为殖边委员长,兰州土司罗梧秀,六库土司段浩,卯照土司段承荫等为殖边委员。派殖边队进驻怒江,罗梧秀从老君山下的白石江土司原址迁入碧罗雪山下澜沧江西岸的免峨村,重建土司司署衙门,成为目前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兔峨土司衙署。
而今的六库,一桥飞架东西,分别称作江东江西的怒江两岸,都热闹起来,而这座现代化的三跨变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大桥,曾为全国同类桥梁之首,亚州第二,全长333.52米,主孔跨径154米。怒江大峡谷的桥梁博物馆也从这座桥开始了。
古渡口的那棵粗大的木棉树,伫立在怒江边,看江水冷暖,一清一浊。这棵木棉树是愈老弥坚了,抗战时,日军的炮火残了它的枝干,如今,每年映着蓝色的江水,绽放出硕大的花朵,火红了一片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