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京族京族文化正文

京族婚俗

发布时间:13-09-07

一、择偶

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为了劳动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门,或买童养媳(长大后“圆房”)当然,男女自由恋爱也是有的,由于平时经常集体“做海”,特别是在“哈节”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里,青年男女欢聚游乐,相互酬唱,从而彼此间增进了解,建立感情,以至谈情说爱,但是,不论男女恋情有多深,最后还是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并通过“蓝梅”(京语,即媒人)出面,按一定的礼仪程序行事方能结合。

二、订亲

在京族人看来,订亲就是订下终身大事。一门亲事一订下来,一般不会轻易反悔。因此人们对订亲十分慎重,其礼仪也相当复杂,大致过程是:

1、合“年生”:取男女双方的年庚去给算命先生占卜,看命是否相合可以婚配。若相合者,就把女方的年庚留下来;若不相合者,则交媒人退还女方家。

2、定彩头:将留下来的女方的年庚置于祖宗的神案上,以验其征兆,期限有三天七天不等。在此期间,若家里有人患病、家畜死亡或碗碟碰烂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便认为不吉,得把年庚退还女方;若平安无事,则认为吉祥,得到了祖宗默许,便可婚配。

3、报命好:定彩头获吉利后,就请媒人向女方家报讯并议聘礼。所议的一般是酒、米、猪肉、鸡和身价钱的多少。然后男方家把聘礼送给女方家,从而确定了这门亲事。

京族的这种订亲方式及其过程,显然,是受汉族封建婚姻礼俗的影响而形成的。按其本民族民间所流传的订亲方式,倒是另一种极其简便而有趣的做法,即“蓝海”传歌对花屐。“蓝梅”作为桥梁或引线,为男方和女方两家传歌送屐(每方一只),若双方相互递送的彩色本屐合起来正好是左右配对,就认为是有缘分,是天意的,可以结合;若不配对,就认为命相不合,相聚无缘。这种做法,完全听从神灵的裁定,相信命运的安排。

三、迎亲

迎亲是京族婚姻最隆重的仪式,其过程如下:

1、送日子:男家在迎娶前一月或数月,择定“开容”和接亲的日期,用红纸列单,由媒人送至女家。若女家认为婚期过于急迫,便退回日子单,由男家另择日再送;若女家同意,则将日子单留下,准备完婚。

2、哭朝: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或七天就开始哭嫁。一哭叹父母,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二哭叹叔婶兄嫂,诉说他们平日给予的教育帮助;三哭叹同伴姐妹,诉说友情和惜别。

3、开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由一位夫妇双全、有子有女的妇女,在堂屋用红线为她夹去面部的汗毛,并涂上脂粉,意为从此要以新的面容为人妻做人媳了。

4、认亲:接亲的前一天(或当天),新郎前往女家正式“认亲”,拜见岳父母,拜见时要取半跪式,头向左侧,不能正视,以示孝敬。礼毕即返回。

5:接亲。新郎认亲回来后,男家即组织接亲队伍,并带上两三对预先挑好的男女歌手。女家关上大门,在路口设下三道彩门,每道门都用彩带或红绳来阻拦接亲队伍,并派歌手把守,这称为“歌卡”。接亲队伍必须通过对歌,而且要对得让对方满意,才能通过“歌卡”。三道“歌卡”全通过后,女家的大门才敞开。接着进行欢宴。宴毕,新娘由最亲的兄北背出门,由接亲和送亲的队伍陪同步行到男家,不坐花轿。一路上,走走停停,歌声不绝。

6、拜堂:新郎和新娘,男左女右双双先跪拜祖宗,再跪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并唱《结义歌》。最后,新郎和新娘用托盘把槟榔敬献给父母、长辈们及众宾客。礼毕,新郎新娘共入洞房。洞房里,由一位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丈夫健在的妇女来铺床,边铺边说彩话,以图吉利。

7、回朝:新娘过门后第三天,和新郎一起,携带鸡鸭和糯米饭回娘家拜见父母,住一晚后返回家来。

四、离婚

京族离婚时,只要双方同意,就由男方写一张离婚书交给女方收执为凭即可。写离婚书不能在屋里写,要到屋外草坪上写,写完后把笔砚一起扔掉,认为留着它是不吉利的,怕以后还会再离婚。若是女方提出离婚,则由女方将男方“过礼”所花的费用或全部或部分退还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无须退还,但要男方出具离婚书,这样她既可回娘家住,也可再嫁。寡妇改嫁时,要退一些身价钱给公婆或夫家叔伯,否则,人家不敢和她结婚。改嫁不能从家中出门,必须到圩场或树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再发生什么不祥之事。到了五十年代,因为有了《婚姻法》,京族传统婚姻中的许多清规戒律都逐渐被废除了,许多习俗礼仪也随着社会的变革,或消失,或发生了改变。

上一篇:京族迎亲习俗 下一篇:京族的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