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诺族基诺族人物正文

基诺族人物“张志华”

发布时间:11-11-11

“热带雨林中的基诺山,在那遥远的故乡……雨林覆盖着的故乡, 那凉爽的清风, 优美的环境, 绿色的家园, 不同季节盛开的野花紧围着故乡的身旁, 故乡装扮出花的海洋。植物倾吐的芬芳, 空气清香, 迷人陶冶, 醉倒了人们。”这是基诺人张志华笔下的家乡。这位中国作家协会里的第一名基诺族成员,少小离家老大回,26年之后,他再次贴近家乡,将笔头对准家乡,改写了基诺族几千年来没有自己本民族执笔文学创作的历史,用笔为基诺族代言。

用笔 代基诺学生感谢汉族老师

51岁的张志华还有个名字--洛克曼沙卡,他解释说:“洛克”代表着他是基诺人,基诺山又被称为基诺洛克;“沙”,他将自己视作一粒沙子。小时在巴卡村洛科大寨长大的张志华赶上了好时候,小学校办到了村里,但到了初中就要到距家约50公里的乡上去读,学校有了汉族老师的身影,这些汉族老师成了后来张志华笔下的主角,“我也有不少基诺族老师,但我最感谢的是汉族老师,他们千辛万苦来到我们基诺山,就冲这点,我也要好好感谢他们。”后来他在散文《一双鞋》中回忆了一位昆明知青彭崇元老师:当时由于家贫,他只能打着赤脚去上课,双脚经常被冻裂, 疼痛无法行走。彭老师看在眼里,将自己没穿过几次的一双黑皮鞋送给了他。“就是老师的一片真情,让我鼓足了学习的信心,这种信心也是我后来能一直努力向前的动力。”现在说起这一双鞋,张志华仍深情洋溢,他时常以此为例对基诺同胞说,要永远铭记、感谢这些来帮过我们的汉族老师,正是他们的付出,一批批基诺学子才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价值。

用笔 勾画家乡的美丽

其实,年轻时张志华并非“舞文”,而是从戎。他从勐腊县易武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到勐腊县曼腊区治安派出所所长,再到西双版纳(机场)边防检查站综合办公室副主任……26年的军旅生涯中,由于工作的特珠,他没有参加过一期新闻培训班和文学创作学习读书班的机会,但爱读书的习惯,帮他走上了喜爱的文学创作之路。他的老朋友对他曾有一个评价:去哪都带着书,出去也是抱一堆文学书籍或是杂志回来,一进他的书房,更是各种文学书籍摞到顶。“当时在易武工作时,来了一个同事,他本职工作不行,但特别爱看书,看看写写。没多久,版纳报上就有了他的作品。”张志华回忆说,这个同事激起了他也来试一试的斗志,“他是高中生,他写十篇,我写两篇总可以吧。”就这样,张志华的第一篇新闻稿发表了,写的是两个当地的小朋友捡到200多斤粮票交给警察叔叔的事,虽然只有短短200多字,但看着印有自己名字的豆腐块,张志华兴奋得晚上都要摸起来看好几遍。从此,他写作的瘾越来越大,从新闻稿到诗歌,再到散文、小说,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张志华的写作源泉主要来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后来,一次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深造的机会,为他找到了今后的创作主角。“当时写论文,老师问,你是基诺族?那就写写你们基诺族吧。”从那时开始,张志华渐渐将笔头对准了基诺山,《啊!我的故乡基诺山》等一批描写基诺山的文章在《民族文学》杂志、《版纳》杂志、《边疆文学》杂志、《边防文学》等杂志上发表。 2006年,他开始创作基诺族为背景的短、中、长篇小说。现在他正在创作的小说:《爱恨攸乐山》,讲述的是4个基诺族女大学生不同的成长故事,其中将全景展现基诺山的自然风景、人文风貌。

有人评这位第一位基诺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填补了基诺族几千年来没有自己本民族执笔改写文学创作历史和中国作家协会没有基诺族会员的历史空白。

用笔 为基诺奔走呼吁

要写基诺族、基诺山,仅凭自己是个基诺人是不够的,更何况自己已离家二十多年了,张志华2003年离开部队后,他决定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到家乡,了解那片土地。

当听说我们要采写基诺族跨越30年的报道时,张志华自告奋勇当“向导”,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方面的情况,各个村寨的特点又是什么,他都已了如指掌,这就是几年间每个星期必上基诺山一两趟备下的功课。“叔,来啦。”每进一个村寨,总有不少认识他的基诺人上前打招呼,要拉家里去坐。他总会对基诺老乡说:“要外面的人多了解我们,我们才有更多的发展路子。”他还常常带着外地来的作家朋友上基诺山去采风,“基诺不只是谁的基诺,是世界的基诺,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基诺族的发展。”他进中学给孩子们将自己的奋斗史,讲理想,讲未来;到了水库边农户家,看到周边风景美好,他忙着帮人划算怎样在这搞一家红红火火的农家乐……

相对于之前只是以基诺山为写作对象而言,现在的张志华更像是一个基诺族学者,他向老者了解基诺的过去,向外界讲述基诺的今天,更关注基诺的明天,并为此而兴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基诺族人物白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