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回族回族文艺正文

回族文学艺术

发布时间:13-07-15

回族文学艺术植根于回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是回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体现了回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精要所在。从文学体裁角度划分,回族文学大体上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类。

在构成当代回族文学现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中,包括张承志的《心灵史》、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白先勇的《台北人》、查舜的《穆斯林的儿女们》、石舒清的《苦土》、《清水里的刀子》等作品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就其反思历史、观照社会现实生活和思维模式、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具有一定的共性:

这就是他们抛弃了过去那种从政治思想观念去描述历史现状、描述社会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模式,而是站在当代回族文化的制高点,站在世界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上,以人性的烛火去映照历史、现实;从文化的视角、生命本体的视角去透视、分析社会生活,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文化审视与社会历史审视相结合,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思想相融合,通过对民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及其人的灵魂和命运的描写,来折射社会历史、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在中国回族当代文坛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像张承志那样放弃名利俸禄,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对民族命运执着的探索中;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中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从一个学者、作家转变到数十万哲合忍耶穆斯林的代言人。纵观张承志的整个创作活动,从最初的《做人民之子》到《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从《黑骏马》到《北方的河》、从《黄泥小屋》到《大坂》、从《金牧场》到《错开的花》,我们可看出,人类根本性的问题是他观察生活的立足点,也是他提出重大社会问题的深邃方式。

体现在创作中,即对永恒主题的提炼。他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就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感情和创作的追求:“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题。”

霍达、查舜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回族着名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查舜的《穆斯林的儿女们》作品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在反思历史、观照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具有一定的共性:霍达声称《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葬礼》)是她“前半生人生体验和创作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她对“中国的回回民族的历史的一次回顾。”而《葬礼》的频频获奖与其强烈的“轰动效应”,恐怕就是霍达本人创作初衷的最好明证与最佳反馈。她的近作历史题材小说《补天裂》又频获大奖,并且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回族文学的研究,较之回族文学创作的发展为晚,它大致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以来研究队伍逐步形成,研究领域日益拓宽。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正式出版的回族文学研究专着10余部,发表文学评论500余篇。

从研究质量看,一些专着和论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论着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内容涉及到回族文学概念的首次提出、当代回族文学创作思潮研究、古代回族文学、现当代回族文学研究、回族民间文学研究等。它为回族文学的学科地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研究队伍,积聚了一些基础资料并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和研究基地——宁夏高等院校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其文学研究经历了拓荒、拓展到勃兴崛起,但亦存在尚未解决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