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回族回族风景正文

拖姑清真寺

发布时间:11-11-11

被誉为云南省十大清真寺之一的拖姑清真寺,位于鲁甸县城东的约十公里的桃源回族乡拖姑村。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以构筑精巧、历史悠久著称全滇。拖姑清真寺是为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做礼拜而建造的,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该寺整个布局为典型的中国式庭院建筑,由前门楼阁、左右厢房、中间大殿、后院塔房组成。前门唤醒楼,建筑尤佳,为六角形三重檐攒尖亭式,高二五米,木叠斗拱,全无钉楔之痕,堪称古建筑中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唤醒楼”三个大字嵌于门楼的正中,笔锋苍劲古朴,异常醒目。门两旁为八字墙,边壁上书对联:“层图重辉;华树赠益”,生动地概括了清真寺的实貌和建筑特色。唤醒楼底层由三间木结构的房屋组成,名“无倦堂”。一根根大圆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层层梁椽,乍一看去,恍如柱柱到顶,其实不然。内分五层,木柱层层递减。一、二层各二十八根,三、四各十根,到第五层只有六根了。这些圆柱和横梁交错连接,构成下矩形上六方形的骨架,支撑着主亭的三层筒瓦翘檐,建筑风格自成一家,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巧。在唤醒楼二层背面,面对大殿一侧的檐下,悬挂着一块巨匾,上有“普慈万有”四个行草大字,系清乾隆十一年(1746)昭通府总兵世袭骑都尉冶大雄书赠。唤醒楼背,在一楼的上方,加了一层挑檐,成四层分布。每层檐下,都叠面均匀的木质的“梆梆”,主寺阿匐在礼拜前敲响,召唤邻近的穆斯林前来寺里做礼拜,故曰“唤醒楼”。

过唤醒楼,中间为一大院子,两旁为厢房。厢房现用作主寺匐、宗教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用房。院子宽敞,约四百平方米,植有四株柏树,清绿葱茏,尚存一棵金桂树,中秋前后,花香飘溢,沁人心脾。

大殿是全寺的主建筑,为两重檐歇山式结构。整个殿堂由三十六根大圆木相支撑,两根特大“抬担”,横架在殿堂的上方,成凸字形,水平面上成口字形的横木连接四边木柱,把整个殿堂各部紧紧拉连一体,结构奇特巧妙,凸字形的“臂膀” 两旁,立有两根约两米高的石柱,传说是“天使”倒竖而居。大殿内高约十五米,长二十米、宽二十五米,可供几百人同时做礼拜。殿内正上方有一横匾,书“快乐天堂”四字,两侧壁上有八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直径四米的大圆经文,出自主持修建唤醒楼的赛唤章老阿匐的手笔,每一个圆圈是一段“赌尔”(祈祷文)。大殿部份梁柱书有彩绘图案。整个大殿给人以宽敞、肃穆、华丽的感觉。大殿正后方为“示哈拉布”(祭坛、壁龛),俗称“窑窝”,用以指示礼拜朝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礼拜时阿匐站在其前领导礼拜。窑窝建筑总高十五米,也是六角形三重檐攒尖的亭式建筑,与前门唤醒楼遥相呼应。

大殿前左右各有一廊,廊内设有长凳,供人们礼拜前后休息。廊尽头,各立有一块石碑。右为“泽流不配”碑, 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初十日立,叙述了耕种清真寺田产修建闸塘的过程;左为“抱古传流”碑,是清同治元年(1862)六月吉日立,记录了修建清真寺的简要经过及土地纷争经官府决断的史实。拖姑清真寺,为马麟炽、马麟灿兄弟带头捐资首先建造大殿,作为朝拜真主之地。乾隆二十年(1755)又由本寺老阿匐赛唤章承头修建唤醒楼、厢房等处。尔后,几经修建营造,才个有现存的规模。全寺共计有殿阁、房屋三十余间,庭院四处,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型,占地六亩。

拖姑清真大寺,就其建筑独具一格,素有“甲益全滇”的美誉,在昭通地区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就其历史久远,在云南省有“祖寺”之称。建筑技艺,巧夺天工,无钉、无楔、无扣,结构科学合理,几经沧桑,数次地震,毫无倾斜崩塌,令人叹为观止。

上一篇:宁夏平罗沙湖 下一篇:艾提尕尔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