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工艺工艺资讯正文

马关农民版画

发布时间:11-12-18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起初只为自娱自乐而刻版画的农民,怎么都没想到,这些版画竟然走出了云贵高原,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全世界。

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当经济实力慢慢增强,版画自身的生存意识也会随着诱惑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那么农民版画走向市场化,走向商业化,是必然的。

不管怎样,必须认识到,马关的版画,不仅仅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和保护。

在云南的文山州马关县,那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刻版画。“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回家刻版画”。这些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用心刻出来的版画,每一笔都流淌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最为原生态的艺术品。

起初只为自娱自乐而刻版画的农民,怎么都没想到,这些版画竟然走出了云贵高原,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全世界。随后,马关版画被誉为中国农民文化中的奇葩,而马关县也被赋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版画中,凝聚着壮族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边陲小寨的淳朴至真,当世人发现这颗深山里的艺术明珠,惊叹的同时,也心存感动。“30多年了,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版画创作。”他们不仅仅是农民,更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人们动容。

近日,来自全世界的30多位版画艺术家齐聚马关,就是为他们心中神往的原生态版画艺术而来。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主题鲜明,风格独特,艺术感染力较强,属于黑白木刻版画类。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单纯、质朴,加上刀刻、造型艺术的特殊处理,经过画稿、制版、印刷三个步骤创作而成。在刻法上分为阴刻、阳刻和阴阳混合刻三种类型。

简单强烈的对比颜色加上原生态的题材背景,作为现代城市人回归自然的新风尚,成为许多人居家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自版画诞生以来,壮族农民先后创作了3500多幅作品,其中25幅参加全国农民版画展,35幅入选“大连市农民画展”,30幅参加“云南省农民美术作品展”,121幅到过州里展出,一大批作品在参赛中获奖。日本友人福田一郎看后,惊叹中国农民版画的魅力,还邀请了马关农民版画家王光耀等人带着22幅作品,远赴日本,参加展出,惊动了日本的画界,称赞中国云南马关的农民版画是真正有农民个性的美术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马关版画受到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了200余万元资金扶持版画的发展。2009年7月5日至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马关县选送的《牛狮舞》、《鸭老爹》、《捞鱼娃》等20多幅马关农民版画系列被国家外交部选定为国礼,以胡锦涛主席的名义赠与了意大利国家领导人。

清晨的马关下着小雨,远处的山岚被云雾环绕着,若隐若现,仙境一般。近处的梯田里,嫩绿的秧苗上沾着水滴,三两头水牛,几个耕作的身影。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阿峨新寨。一个壮族世居的寨子。这里,是农民版画的故乡,有着106户人家400多位村民的寨子,竟有上百名版画创作者,最年长的有57岁,最小的只有8岁。

新寨村农民版画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初,村里的工匠们用木版印制符章、纸马、纸钱等图腾图饰,后来又发展到印制壮族服饰图案。由于壮族服饰别具特色,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上世纪初,为了减少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等繁杂工序,聪明的壮家儿女想出了新办法,即把绣样画在木板上刻好,绣花时再拿布在板上印出样板。这样不仅简化了刺绣程序,而且还可在一个版上重复印制多张画样,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聪明的主意,奠定了整个村的村民热爱版画创作的前提。因此当地人种植了很多核桃和冬瓜,因为此类的树木,是制作版画的上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