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仡佬族仡佬族文艺正文

石阡 仡佬毛龙

发布时间:13-07-26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演出范围幅射到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中间。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多地下热泉,自然生态保存相当完好,亦有“热泉之乡”的美誉。石阡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早在秦代即在县境内置夜郎县。境内现有汉、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民族,仡佬族为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特有的开放心理。仡佬毛龙”正是植根于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仡佬族民间亦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县长老龙之子”的故事,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

龙神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括:1、“龙神”信仰:包括传统故事、敬龙神仪式、敬龙神场合和用品、敬龙神诵词。2、附属图腾、神灵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盘瓠崇拜、民间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扎艺:包括选材(竹篾、彩纸)、工艺等。4、玩技:包括“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犀牛望月”、“螺丝旋顶”等。5、念诵:包括“开光”、“请水”、“烧龙”等仪式的念诵以及“开财门”、“敬财神”等表演时的诵唱。

据传,古代“仡佬毛龙”的传承主要是自发传承与自然传承。即无任何拜师、出师等仪式,年青人主动学艺的一种全民自然传承。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但据收集的资料,从清代始,“仡佬毛龙”渐次出现汉文字书面记录的传承,现收集有抄本3本,为“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辅助形式。

“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1、是仡佬族民族信仰的显现标志。2、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3、对仡佬族语言、工艺、歌舞等方面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4、对“仡佬毛龙”民间的传承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5、其蕴含的丰富的图腾崇拜以及宗教崇拜是研究仡佬族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清末至解放前夕,是“仡佬毛龙”发展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石阡各族人民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仡佬毛龙”所依托的自然农耕经济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仡佬毛龙”作为“四旧”遭到全面彻底的扫荡,“毛龙”被禁止,抄本被焚烬。改革开放后,受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仡佬毛龙”仅仅传承了形式外壳,其实质性的文化内核——民间信仰丢失殆尽,老艺人(堂主)相继辞世,现代年青人宁可出钱,也不愿亲自参与毛龙活动,陷入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迅速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