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国时期,我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而有“百濮”之称。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人口渐繁,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魏书》曰:“僚者,盖南蛮别种……散居山谷。”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唐初,僚人中保存濮人文化特征较浓的一支,在史书上开始出现了“葛僚”“僚”“仡佬”等多种称呼。仡佬族进入思南较早,便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语。嘉靖《思南府志》载:“郡旧有蛮夷,羊黄、仡佬、木瑶数种”。又曰:“夷佬渐被德化,俗效中华,务本力穑”。府志还专门记载了“府南四十里许,有家亲殿者,古仡佬奉先之处也。”说明思南境内早有仡佬族居住进行开发和建设,思南现有仡佬族5000多人,分布在大河坝、塘头等处。其风俗与境内其他民族无异。只是葬人时不丢买路钱,吃新时,可以在别家田土里摘取谷穗。因为此地是他们开辟的,用不着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