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落分布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17世纪初,那里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驯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他们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涅尔查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哈米尼格”,共有15个氏族。一支是“索伦本部”,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和黑龙江中、上游一带。这一支鄂温克人数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一支。他们沿黑龙江东岸与达斡尔人共同建造了很多木城和村屯,各城屯之间都有密切联系,构成了部落联盟,即“索伦部”。“索伦部”也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部落,而博木博果尔则“以才武长其部”,是索伦部最有威望的大酋长。
二、清朝时期
(一)清军征服
17世纪30年代至40年,正是后金(清)统治者与内地明朝激烈争夺天下的时期。出于这一目的的需要,后金政权只有完成统一包括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后,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因此,他们在“招抚”这一地区弱小民族的同时,对不那么“恭顺”不肯屈服其统治政策的“索伦部”地区于1639年至1643年发动了三次征服战争。第一次战争,自1639年12月始至次年5月,清军以优势兵力打败博木博果尔的联军。第二次是在1640年9月,清军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将跋山涉水转移至赤塔一带的博木博果尔及其部众俘获。第三次是收服剩余的索伦部,即“北路虎尔哈部”,发生于1643年5月。经过 三次征战,清军共俘获和“招抚”1.45万人,并将其发落到东北各地。其中,第一次9470人,发落到沈阳、锦州一带为军役和奴隶;第二次2300人,发落到嫩江流域的“昂阿插喀 ”(昂昂溪)等地,编成8个“牛录”,亦称“牛录索伦”,“其中有能约束众人,堪为首领者,即授为牛录章京”;第三次2817人,将其中的青壮年编入八旗,妇女和儿童则赏给出征的有功将士,成为他们的家奴。在三次征战的前后,还有一些索伦部的氏族头领多 次向清廷纳贡,接受管辖。至此,清军完成了征服这一地区的任务。
(二)沙俄侵扰
17世纪40年代,沙皇俄国的武装远征队开始野蛮侵略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北岸流域,给当地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居住在尼布楚、雅克萨一带的鄂温克等族人民拿起扎枪、弓箭,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1654年,当倍科托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强占尼布楚时,鄂温克人奋起反抗,经过几次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石勒喀河的鄂温克“纳米雅儿”部的其他氏族则纷纷拿起武器同沙俄侵略者展开斗争。他们拒绝向侵略者缴纳毛皮实物税,包围了沙俄侵略者倍克托夫盘据的尼布楚,夺回240匹马,平毁了侵略者强行种植的农田。倍克托夫在鄂温克人的打击下被迫逃跑。而在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呼玛尔河口、尚坚里黑、古法坛村等战役中,鄂温克族将士都参加了战斗。在1685年至1686年的雅克萨 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不仅参加战斗,而且担负军需、粮食供应、驿站运输的任务,还在深入敌后侦察、参加收复雅克萨战斗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沙俄武装远征队开始侵略到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40多年间,鄂温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道,英勇抗击,为保卫祖国领土、保卫家乡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南迁嫩江
这个时期,也正是清朝致力于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时期。在一方面令留守在东北的清军与当地各民族并肩反击侵略的同时,出于维护边疆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切断沙俄匪帮的给养来源的考虑,清廷应允了鄂温克和达斡尔人迁至内地的请求,并于清顺治六年至九年(1649~1652)间,将大批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和外兴安岭迁居到嫩江流域一带。在分散渡黑龙江时,年长的鄂温克老人嘱咐青年人说:过了江要找鄂温克人,头戴狍头皮帽子,衣袖上有箭环图案的,就是鄂温克人。渡江时,一些不会游泳的鄂温克人被江水卷走,过来的约有4900人,主要有敖鲁克腾、图勒图、阿布纳、额和内、索嫩扎布几个部落的民众,其中敖鲁克腾的人最多,有2100多人。鄂温克迁居到嫩江流域后,按照分族落村和同异姓不混杂的习俗,除少部分人定居于平原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鄂温克人依山依林而居,即在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济沁河等嫩江支流一带。清史称这一带的鄂温克、达斡尔人为“布特哈打牲部落”。清廷在康熙二十二年把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族编为5个“阿巴”(围猎场),即诺敏河一带为阿尔拉阿巴,阿伦河一带为涂格敦阿巴,雅鲁河一带为雅鲁阿巴,济沁河一带为济沁阿巴,绰尔河一带为托信阿巴,共任命69员佐领。在讷莫尔、都伯浅、莫日登设达斡尔族3个“扎兰”(清朝官名)。这5个阿巴3个扎兰统属齐齐哈尔总管,任命鄂温克人洪吉、札木苏为总管、副总管,直属中央理藩院统管。康熙初年改属宁古塔将军管辖,后归黑龙江将军统管辖。
自康熙年间,鄂温克人每年接受兵丁测验,凡15岁以上、身高5尺的男子,都为壮丁,任命精于骑射的人为佐领,管理壮丁,平时进行狩猎生产,每年每人向朝廷交纳一张貂皮,战时出征。
(四)编入八旗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将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编为布特哈八旗。其中阿尔拉阿巴编为正红旗,鄂温克17佐、鄂伦春3佐;涂克敦阿巴为镶白旗,鄂温克6佐、鄂伦春1佐;雅鲁阿巴为镶红旗,7佐全部由鄂温克组成;济沁阿巴为正黄旗,鄂温克4佐、鄂伦春1佐;托沁阿巴为镶蓝旗,鄂温克4佐、鄂伦春1佐。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守,清朝政府决定“移民实边”,于雍正十年(1732年)将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3000壮丁移驻呼伦贝尔地区(其中鄂温克族壮丁1636名),编为呼伦贝尔八旗(又称索伦八旗),分左右两翼,其中左翼总管为鄂温克克族的博尔奔察。同时,拨给118528头(只)牲畜,供壮丁及家属从事牧业生产,以谋生计。同年,在今海拉尔设呼伦贝尔统领,后改为副都统衙门总管,将3000壮丁编为两翼八旗五十佐。
(五)征战与贡赋
编入八旗的鄂温克族官兵,必须参加巡逻边境、驻守国境线卡伦和驿站传达的任务,在捍卫祖国北部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鄂温克族将士骁勇善战,清朝统治者频繁调他们往各地作战。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编入八旗后,清廷曾多次抽调其驻防黑龙江各地,甚至远至新疆。而自康熙年间以来至光绪的200年中,鄂温克族官兵曾被几十次征调参加军事行动,其中有抗侵略战争,有平息地方暴乱和叛乱的行动,也有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维护了祖国完整统一,反击了外来侵略干涉,也涌现出博勒本察、海兰察、莽喀察、穆图善等智勇双全、战功显赫的人物。但是,由于长年征战,许多鄂温克族士兵血洒疆场,加之灾荒,造成鄂温克族人口锐减,生活贫困。
如上所述,自康熙年间始,包括鄂温克族在内的布特哈八旗官兵与散丁即开始向朝廷贡貂。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在前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究竟向朝廷贡了多少张貂皮,虽无确切数字,但我们仍可以从这样几个数字看出大概:乾隆六十年(1795年),布特哈地区贡貂男丁为5475人;15年后略有减少,但仍为5305人;此后,经70余年时间,至光绪八年(1882年),贡貂数额仍确定在4200张。其间,或因貂少而捕不到,兵丁们只好在别处购买貂皮以充额数;或因种种原因(如无乘马或倒毙)完不成任务,受到申斥或扣饷银等等。贡貂实在是压在布特哈鄂温克族兵丁身上的一项繁重贡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6年以后,沙俄帝国主义为掠夺中国的资源,铺设东清铁路,原雅鲁河两岸17个村子300多户鄂温克人的猎场和牧场受圈占和破坏,他们只得向深山里迁移。
三、东北沦陷时期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918”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建立“满洲国”。鄂温克族生活地区被划入兴安北省和兴安东省,各旗由日本参事官掌权,一些科长、股长也由日本人担任,并到处设警察队和特务机构,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统治和严密监视。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人居住区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1937年开始蔓延肺病和其他疾病,到1945年死于肺病的有111人,只剩下32户。日本侵略者还唆使鄂温克族青壮年吸鸦片,削弱其劳动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1943年阿荣旗查巴奇的鄂温克人居住区发生伤寒病,其中吸鸦片的人几乎全部死去。在经济上,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苛捐杂税、公差劳役、粮食出荷,以及强行收购猎产品,进行剥削,使鄂温克族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例如,辉河在“9?18”前有6万多头(只)牲畜,而到日本投降时只剩1万多头(只)。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有不少鄂温克人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转战于兴安岭的森林里。鄂温克族群众也为东北抗日联军当向导,送信,送粮食,护养伤病员。曾任东北军某部营长的白温都格尔在江桥抗战前后,曾多次率部参战和袭击日军,并亲手击毙一名日军军官。当东北抗日联军转战到济沁河一带后,他详尽地介绍了这一地区的情况,并无保留地将原部队保留下来的枪支弹药送给抗联,同时为抗联传递情报。以后由于有人告密,白温都格尔不幸被捕,在拒绝日军宪兵队的招降而遭到严刑拷打后英勇就义。1942年的一天,日本特务派30多个警察借口丢了牲畜,到西辉河抓人,被早有准备的鄂温克族牧民打得狼狈逃窜。1944年,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族劳工打死几名日本监工。1945年8月,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猎民将仍在深山里顽抗的30多名日本兵全部消灭。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鄂温克族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先后赴设在齐齐哈尔、北安、乌兰浩特的军政大学学习,并在学成之后回当地参加工作,有的还加入到党组织中来。阿荣旗、布特哈旗一带的鄂温克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地方武装部队,各地鄂温克族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歼灭“光复军”和武装土匪,保卫土改,以及在辽沈战役,解放西南,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都有许多鄂温克族战士英勇参战,荣立战功。在解放战争期间,有近40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鄂温克族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鄂温克族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在鄂温克族聚居的原索伦旗行政区域内,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在鄂温克族其他聚居地区分别成立了民族乡,即额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陈旗鄂温克苏木,莫力达瓦旗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奇尔鄂温克民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族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愿望。40多年来,鄂温克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