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俄罗斯族俄罗斯族人物正文

米佳

发布时间:11-11-09

在塔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展示柜里,有一双做工非常精美的达翰尔传统女靴十分引人注目。黄褐色的靴身上,镶缀着美丽的五彩图案。纯牛皮的靴底,舒适又大方,四周用排列有序的桦木钉与鞋身相连,显示着完美和高贵。它的制作者就是塔城地区最后一个俄罗斯手工制鞋匠——米佳。

今年已是六十岁的米佳,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俄罗斯族人。米佳的汉语名字叫华忠仁,除了一个大鼻子,米佳的相貌和汉族人没什么区别。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华大鼻子”。米佳的父亲早年为了生计到了东北,1935年为躲避战乱辗转至前苏联,在那里学会了俄罗斯传统手工制鞋手艺,并结识的米佳的母亲。1938年米佳的父母从巴克图口岸回到祖国,并在塔城市定居。

解放后米佳的父亲和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塔城丽华社,专门生产传统手工皮革和皮靴。1961年米佳开始向父亲学习做鞋,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开始学习做桦木钉。虽然很枯燥,但米佳学的很认真,父亲因此决定把手艺传授给米佳。第二年,米佳进入丽华社做了一名配底工。当时做一双鞋需要经过:绷弦、缝条、缝底、钉掌、烫边、整理六道工序才能完成,米佳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全部学会六道工序,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鞋匠。也就从那段时间起,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丽华鞋厂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工人有一百六十多人。在当时的塔城县已是一个红极一时的大企业了。许多人做鞋都需要拉关系走后门。米佳的手艺这时也是炉火纯青了。

1992年,丽华鞋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为维持生计,米佳和妻子在双塔公园附近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门头,开了这家自己的制鞋坊,并把当时鞋厂剩余的桦木鞋钉全部盘下,继续从事传统手工制鞋作皮鞋的工艺。店面虽说不大,但这里的生意十分红火。由于米佳手工制作的皮鞋和皮靴,用料讲究,工艺精细,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穿着又舒适,质量又好,因此许多周边的老人以及塔城市周边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牧民朋友,都来这里订做自己比较满意的鞋子。在订户比较多的时候,订一双鞋得等一个多月才能拿到。

对当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穿一双“咯吱”作响的新皮鞋已经成了儿时的记忆了。所谓的响鞋,就是在鞋底的两层牛皮中间加入一块桦木板,并在桦木板上涂满油,人在穿上这种响鞋时,每走一步,“咯吱”声使由脚底传出来了。除了传统工艺的靴鞋外,米佳已经根据市场的变化,做起了具有现代时常的皮鞋和皮靴。还针对老年人夏天喜欢穿布鞋的想法,制作了牛皮底的布鞋,很受老年人的欢迎。目前,米佳的鞋不仅在塔城地区范围内销售,在北京、山东等一些内地省市,许多曾在塔城居住过或在塔城有亲戚朋友的,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米佳,甚至连远在澳大利亚的华人,也通过各种关系来这里定做俄罗斯传统手工皮鞋。

几天前,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客商,经多方打听找到米佳,请他为自己做一双具有俄罗斯风格的皮靴。在谈起这件事时,米佳大叔一脸自豪:“这种工艺,在那边恐怕也没几个会的了”。

2006年9月25日,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新疆行的记者们,在塔城地区俄罗斯文化协会会长的介绍下,专程采访了米佳大叔。记者们对米佳大叔的俄罗斯传统手工制鞋工艺十分感兴趣,并在各大网站相继发出了报道,米佳大叔一时间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许多人慕名而来,拜访米佳,了解他坚守的俄罗斯传统手工制鞋工艺。

据了解,目前新疆会这门工艺的鞋匠也是寥寥无几了,在谈到这项工艺目前的处境时,米佳大叔不免有些后继无人的感慨,虽然也有年轻人想学这门手艺,但米佳大叔担心年轻人手艺不过关,坏了自己的“名头”,以及其他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徒弟。现在米佳大叔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选择一种合适的合作方式,使这门手艺继承下去。

上一篇:柯尔波娃·娜嘉 下一篇:聂国华